2025年5月15日上午,风华初级中学教育集团的重点课题《“双新”背景下的初中实践性学习活动的实施与评价研究》开题论证会在风华初级中学东校成功举行,本项目是今年成功立项的中国教育学会课题。本次论证会邀请了上海市教育学会的苏忱副会长担任开题论证专家组组长,华东师范大学的刘莉莉教授以及静安教育学院的汪振兵院长、王俊山主任担任开题论证专家。学校徐莉莉书记,堵琳琳、林文琴、金雷三位校长,以及课程与教学研究中心主任万萍、胡航舟,信息中心主任顾坚,英语教研组长高慧敏、科学教研组长李丽华等老师参加本次会议。本次活动还特别邀请了堵校长上海市普教系统名校长名师培养工程的高峰计划成员莅临观摩。

金校长首先介绍了本课题的立项基本情况,并从研究背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程序措施、组织与保障及进度计划等方面系统阐释了课题设计。在“双新”政策背景下,针对学科教学中“重书本轻实践、重讲授轻学习”的现实问题,本课题结合教育部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校的七大任务,聚焦两大核心问题:一是统筹完善实践性学习活动在学科和跨学科中的高质量实施,二是构建配套的评价系统以促进核心素养培育。技术层面将依托训练AI智能体,构建“人工智能大模型+本地知识库”的范式,辅助教师设计活动并实现全流程数据跟踪。整个研究过程与教学真实情境紧密融合,主要采用循证研究的范式推进,根据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按照“突破重点—形成结构—提炼策略—建立机制”的程序逐步深入,使学校教学改革持续突破、迭代与创新。

为确保研究任务落到课堂教学实处,真正能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培育,形成课题研究—教学实践—成果转化的闭环,本课题还成立了四个子课题组。

高慧敏老师代表学科实践性学习活动实施研究子课题组,以英语学科为例,介绍了如何依托总课题的理论框架,探索学科个性化研究路径。高老师紧扣新课标“学思结合、用创为本”理念及新教材校本化实施需求,基于前期实践基础,将目标定为迭代实践性学习活动结构图、形成英语实践性学习活动校本实施范式。研究内容既包含结构图迭代升级,还包括活动设计与实施,通过明确任务、拆解子问题、建立任务单等方式,突破将实践性学习活动嵌入日常教学的难点。

李丽华老师作为跨学科实践性学习活动实施研究子课题组的负责人,介绍了如何落实总课题“学科与跨学科深度融合”的任务。她指出,子课题紧扣“双新”背景下打破学科壁垒的要求,以“航”“水”“纸”“萌”四大主题模块为核心,开发序列化的跨学科实践性学习活动,从覆盖全体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形成“启帆”“扬帆”“劲帆”三级分层实施策略,并为总课题提供跨学科实践的校本化范式。

胡航舟老师聚焦解决核心素养评价落地难的问题,交流汇报了初中实践性学习活动评价研究子课题组的研究设计。她指出,实践性学习活动评价的研究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行为表现的多维度解析,敏感性指标的精准筛选,以及评价标准的具体细化,这需要我们对核心素养进行深度理解。因此,评价研究子课题以“分析思维”“创意表达”为突破口,围绕“个案归类——系统整合——全面应用——比较分析——循证改进”五个部分内容进行自下而上的研究,逐步形成可测可评的校本评估量规。

万萍老师从开发AI智能体的视角出发,详细介绍了初中实践性学习活动实施与评价支持新系统子课题组如何通过AI智能体系统优化实践性学习活动的设计流程与实施路径,助力主课题提出的“学科知识、生活经验与学生实践的深度联结”,为“素养导向的评价框架”提供精准数据支持。同时,学校原有成果中的数字化平台也需要随着时代发展和技术进步升级迭代,新一轮的深化研究需要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更好的提炼成果,使其更加显性化,实现开展大规模甚至跨区域的场景应用。

专家组对本课题的理论研究价值与实践育人价值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这项研究基础扎实、政策对接精准、问题导向鲜明,通过“实施、评价、支持系统”平行推进、相互关联,试图解决学校学习方式与样态变革中的实际问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创新性与引领性。同时专家们从多维度提出深化建议,既有顶层设计的思路指引,也有落地实施的具体策略,为本课题的高质量推进、成果的科学性提炼及“双新”背景下育人方式变革的校本化实践提供了重要支持。

最后,几位校长、书记对专家组精准把脉、直指关键的指导表示了诚挚感谢。堵校长坦言,专家组的建议让我们更清醒地看到研究中的薄弱点,学校将进一步锚定实践性学习活动的特征,继续探索如何让活动的设计、实施与评价真正服务于学生的素养生长等深层问题。林校长指出,借助此次专家指导的契机,学校也将同步优化市级课题结题报告框架,用解决真实问题的一线实践反哺理论思考,形成价值认识、实践验证、模式建构的研究闭环。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