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让绿水青山持续发挥多重效益)
【专家视点】
作者:王晓莉(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举世瞩目。各地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注重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效益。变化的背后,反映出理念之变、制度之变与技术之变。
理念之变。从生态系统与人类福祉之间的关系来看,根据联合国千年生态系统评估,生态系统主要为我们提供物质产品(如食物、原料、水等)、文化服务(如美学景观等)、支持服务(如生物多样性、养分循环、土壤保持等)和调节服务(如气体调节、气候调节、净化环境、水文调节等)。以水为例,从为人类提供物质产品的角度,水可用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等方面。过去浪费、污染水资源的情况较为普遍,通过长期努力,人们的理念和需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仅需要作为物质产品的水,同时更加看重水为我们提供的文化、支持和调节服务。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已经成为这一矛盾的重要方面,人民群众热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态环境质量。越来越多的地方根据实际,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实现人水和谐共生,促进可持续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及“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等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制度之变。按照物品属性的划分,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可以是私人物品(如食物),也可以是准公共物品(如地下水),后者需要通过完善行政机制和市场机制来实现其价值。一方面,应持续优化管理体制机制,特别是涉及跨区域、跨部门的治理,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监测预警系统等。另一方面,还应通过促进市场交易,实现优美生态环境或优质生态产品的价值。各地在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面,涌现出一批以制度之变促价值实现的创新探索,如福建省南平市的“森林生态银行”;重庆市在不同区县间建立以“森林覆盖率”为主要指标的横向生态补偿转移支付机制。还有不少地方,以“地域文化+优美生态环境+地道特色美食+数字技术赋能”模式,把一棵树、一粒米、一幅画、一场球、一眼泉等转化成流量密码,进而探索生态致富新路径。
技术之变。将生态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离不开技术变革和支持。修复遭到破坏的生态环境,需要绿色技术支持,例如,节约用水、减少水污染,不仅需要依法整治小散乱的排污企业,也需要减少农药化肥投入,使用替代性的生物防治、有机种植技术。此外,还应发展工程性节水和补水、调水和监水技术等。在生态修复基础上,对生态系统加以合理开发利用,同样需要绿色技术,如海绵城市和韧性城市建设等领域的关键技术。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各地积极抢抓机遇,推动水利领域等相关领域的新质生产力发展。譬如,借力数字技术,有的地方聚力打造具有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功能的数字孪生水利体系,实现数据实时监控、工程联合调度、旱涝风险防范,让河湖管护更加精细、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更加科学。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28日05版)
发表评论
2024-05-31 18:36:38回复
2024-05-31 18:40:01回复
2024-05-31 18:43:35回复
2024-05-31 18:46:53回复
2024-05-31 18:49:33回复
2024-05-31 18:50:06回复
2024-05-31 18:52:52回复
2024-05-31 18:53:27回复
🤔(思考表情)
2024-05-31 18:54:05回复